两个问题分开回答。

一、什么年龄可以读24史

18岁,如果今年已经考上大学了,有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,那么从现在开始就可以试着去读了。读之前,不要去想这些史书有多么的诘屈聱牙,汗牛充栋,也不要去想着炫耀什么或者获得什么,我建议你把读史当作一种习惯,在不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下,每天都看一点。

很喜欢那个钟表的故事:有一只新钟表被人拿去替换老钟表。其中一只老钟表说:“孩子,我怕你吃不消。在这里要工作二十万下,才能被替换。”小钟表吓了一跳:“天哪,二十万下。我受不了的!!”另一只老钟表说:“别听他胡说,你只要每秒摆动一下就好了。”小钟表很惊讶:“这世上居然会有这么简单的工作!”然后他就每秒摆动一下,然后真的工作乐二十万次。

想通读二十四史,可以学习一下这个小钟表,不要听别人说读了多少年多少年,你只需要知道,你想读,你愿意付诸行动,那么就一定能做到。

当然,如果你像我一样,在阅读历史的时候,发现比起考究不同时代的历法、军事、官制、经济、社会人文、山川水文等,更侧重于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,并从中发现乐趣的话,其实你并不需要通读二十四史的,读一些通史或者一些历史读物也是能够满足你的要求的。

说来惭愧,二十四史我也只是看了全本《三国志》、《史记》和三分之一的《明史》,其余的我并没有坚持下来,而是去读了较为通俗的书。比如黎东方先生的《细说》系列,刘三解的《秦砖》,田余庆先生的《东晋门阀政治》,黄仁宇的《万历十五年》,乃至于蔡东藩的各朝代演义系列,当年明月的《明朝那些事儿》,都是你了解历史、学习历史的好帮手。

当然了,作为玩票性质的历史爱好者,说一点自己的浅见,无论是分析历史事件还是评价历史人物,都离不开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风土人情,因此如果真的想在看热闹的感觉上更进一步,甚至以后发表一些自己独立思考的产物,那么还是应该通读二十四史,详细了解历朝历代的风貌,尝试在脑海中还原出一个活灵活现的世界。

二、读史有什么用?

用最近火起来的梗来讲,读史给人一种“有用,就是有点没用”,或者“有用,但是还没完全有用”的感觉。

一旦你开始真的去学历史,爱上历史,你会成为一个孤独且温暖的人,一个睿智且强大的人。

孤独是因为,慢慢的你可能会告别时下年轻人主流的爱好,当别人还沉溺在抖音的黑丝里,游戏的刺激中时,你已经从各个文化的星罗棋布里看到了华夏诞生;当别人花前月下红袖添香,弟兄哥们酒酣耳热时,你已经从夏商周的断壁残垣里读懂了黍离之悲;当别人参加社团活动,遍游高山大河时,你已经从泛黄的书页间听到了擂鼓鸣金。也许有一晚,你会梦到铁马冰河,你会梦到九天阊阖,可是纵有千种风情,更与何人说?详细去看历史的人,终究是少数,而天天捧着历史书的你,就是这少数里的一分子,因此初学历史,是孤独的。

温暖是因为,当你阅读了一些人,一些事后,你会慢慢的发现,人类这几千年来,在人性和智商上,原来如此相像。你会惊异于古人对天文历法的研究之深,对哲学思辨的讨论之繁,对阶级跨越的执念之重,这些既古老又年轻的经历,终将跨越千年的时间,让你见字如面,古人有的烦恼你有,你有的烦恼古人也会有,有时会想,如果古人处于我们的时代,或者我们回到他们的时代,彼此会如何交流?这种错位时空的感觉,在一篇读罢头飞雪的时刻,不经意看到窗外那轮“江畔何人初见月,江月何年初照人”的“当年明月”,内心又怎会没有一种充实的温暖呢?

睿智是最不需要解释的东西,读史使人明智。青史留名之人,不是英雄豪杰,就是当世奇才,好的人堪称人性之光,坏的人也总是淋漓尽致,聪明人的经历可以写一本《厚黑学》加《潜规则》,蠢人的故事也足以编本搞笑故事集。读读这些人的经历个性,处事方法,你会惊讶地发现,原来我们现在的许多管理方式和为人处事,都是古人玩剩下的,人家不仅玩的早,更是玩的好。整部二十四史就是一幅波谲云诡,纵横捭阖的宏伟画卷,众生相里总有你熟悉的身影,你会在历史中找到现实里的每一个个体,每一个。

强大,什么叫强大?古人有云啊,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一个战胜了自己的人,才能称之为强大。读历史,就是一种战胜自己的过程。人的本我总是懒惰且费拉不堪的,坚持读史,坚持这种没有物质回报又耗费时间的习惯,你就会超越本我,这是一种超我的强大。而且,惯看秋月春风后,一切都可付与笑谈中。城头变换大王旗,有枪就是草头王,筑城用的砖是人骨,护城河的水是人血,在历史中,你先是惶恐,接着愤怒,后来麻木,到最后,发现了历史不过是一次次的轮回。当你真正从第三方的视角上去看历史的时候,你就离强大不远了,这是一种心态上的强大。

说了这么多,这位18岁的朋友,你看懂了吗?希望你能真正投入到历史中去,把读历史当成爱好,当成习惯,希望有一天,在历史的海洋里与你再度重逢。

晚安~

附上前两年拍的一张自己的书案,希望自己能找回当年的读史心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