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遗传承•联圣钟云舫民间故事(32)

钟秀才哭祭清官国璋

收集整理 庞国翔

在江津1500多年的建县历史上,有两人曾三次任过江津知县。清代国璋就是其中之一。

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朝代,清代江津有过132任知县,国璋是第111任知县,但他后来又两次重任江津知县。这正是铁打的县衙流水的官。

国璋,字子达,杭阿坦氏,蒙古镶白旗旗人,京旗赓良佐领下监生。出生于1837年,他比钟云舫整整大10岁。国璋“年十六,以幕游蜀”,为川督骆秉璋所赏识,“旋以军功保叙知县”。他历任隆昌、荣县、华阳等知县。他是一个为官清廉,刚正不阿,体恤民情,精干明决,疾恶如仇的人。

同治十二年(1873年),36岁的国璋第一次任江津知县。任职不到两年,颇有政绩,被称之为能吏,“一时讼棍敛迹”。时钟云舫26岁,大儿子钟德璋(少耘)出生,嗷嗷待哺,钟云舫作为塾师,教授乡童。后来游学在外,很少回乡,但他耳闻国璋知县的新政。同治十三(1874年)年,国璋移官他县。

国璋第二次任江津知县时,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,就是促成聚奎书院的建成。聚奎书院就是后来成为“中华百年名校”的聚奎中学。光绪三年(1877年),国璋以重庆盐务官员的身份来江津县白沙镇。他对乡贤、白沙盐商邓石泉出资兴办教育的义举很是赞赏。但邓石泉告诉他,修建聚奎书院一事因经费困难已经半途停顿。国璋一听急了,他同邓石泉一起到黑石山现场了解情况,他为此事受挫而叹息。邓石泉半开玩笑地说:“如果以后你再任江津父母官,希望多多扶持。”不久,国璋回重庆府,离去时邓又送他到白沙河边码头,再三请求国璋把修建聚奎书院一事放在心上。

这事真让邓石泉说中,光绪六年(1880年),国璋第二次任江津知县。他上任不久就来到白沙察看因资金不足而停工的聚奎书院现场。他决定支持聚奎书院。第三天他就亲自撰写了一篇为聚奎书院劝募的文章,亲自出面募集白银五千余两,命刘炳森为监工,继续修建院舍。不到一年,院舍竣工,但其他费用尚差。此时,国璋查得县衙差役梅魁贪赃枉法,于是没收了梅魁在郑家坡、白鹤井等处租谷为八十余石的田产,作为聚奎书院和县城几水书院的办学基金。聚奎书院正式成立,举行了开学典礼。新建成的院舍格调肃穆淡雅,颇具规模。大门上石刻有国璋等人撰写的《聚奎书院》碑文。第二年年底,国璋调离江津。这次他的任期仍很短,只二年。在这两年间,钟云舫仍然在外游学居多。

在这期间,钟云舫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塾师和楹联高手。但他家境不顺。钟云舫对国璋支持办聚奎学堂一事赞赏有佳。

国璋与江津真有缘。十年后,国璋再任江津知县。光绪十七年(1891年)国璋履新江津,这次任期仍只两年。任上,国璋体察民情,裁讼公允,劝民农桑,特别重视教育。“捐廉八百余金”,在高牙场仙池坝购置“仰天窝”田产,用所收田租对成绩优秀的读书人课以重奖。这个奖项,读书人誉称之为“国公课”。在这期间,钟云舫均在江津南门阙氏祠内设馆授学,虽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塾师和楹联高手,但家遭不测,多被污陷,长孙钟端臣也夭折。

国璋为政清明,政绩突出,深受江津百姓爱戴。在包括钟云舫在内的江津士林中威信极高。到光绪十八年,国璋第三次调离津邑,到巴县任职。

国璋离任后,朱锡藩接任江津知县。朱锡藩在江津任期五年,他好大喜功、欺压百姓、草菅人命,是一个狎妓嫖娼之辈,与国璋的清廉形成宣明对比。朱锡藩在任期间,多次受到钟云舫等人的讽刺,于是暗恨钟云舫,多次进行构陷。

国璋调任巴县不久,因发生“鹅项岭教案”,冤戴“处置不当”之罪,被朝廷削职,解送回原籍。后来昭雪,官复原职。光绪己亥年(1899年)二月,卒于四川内江县署任上,年六十有一。

国璋病殁消息传到江津,江津士人大为悲哀,各局纷纷献幛献挽。钟云舫为他的秀才亲家阙采章代写挽联,痛悼“国大令”:

“遗爱偏川中,痛一鹤双凫,声凄绛帐;

英灵返江上,看扶鸠走马,泪洒青天。”

钟云舫自己也撰有两副长联,对国璋的为政之德和为官之道进行褒扬。其一:

“为本朝二百年罕有之官,祖德俾尔昌,旗常单尔厚,膻夷折尔才,岂不身世因之而泰;

历西川十数县膏腴之缺,僚友分其惠,大宪得其欢,交游延其誉,所以天子称之曰能。”

此联写国璋是江津县二百余年来“祖德俾尔昌,旗常单尔厚”的少有之清官,历任数县知县,体恤民情,“称之曰能”。

第二副长联曰:

“天子量贤能,藉高望詟蛮夷,藉威仪镇边徼,藉才德任冲繁,虽然薄小一官,声名溢中国;

江洲好城郭,有祠堂留手泽,有旧好作心交,有遗居存血祀,固知归来千岁,魂魄恋是乡。”

此联颂扬国璋才德,回顾国璋在江津时与士人的情谊。道出江津百姓对这个清廉儒雅县官的爱戴。

国璋也是一名学者。著有《峡江图考》《教种山蚕谱》、《重庆府治全图》《江北舆地全图──题识》等。他书学苏灵芝,与翁同龢(1830~1904年)为姻娅关系。在江津民间某藏家手中,珍藏有国璋率家人在莲池垂钓和在圣泉寺游览的照片,此应为江津最早的照片。

(流传地区:重庆、成都等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