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”的老行当——钟表匠

网络图片
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戴手表的人大多数是国家干部,年轻人要是戴一块手表,总喜欢将衬衫袖子卷得高高的,锃亮的手表在人眼前晃来晃去,让人心生妒意。于是,手表成了奢侈品,成了一个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,同时成就了修钟表这个老行当。

网络图片

中国修表业所供奉的祖师爷是意大利人利玛窦,这一点非常富有中西交流的“第三种文化”的意味。西洋钟表何时进入中国?最可靠的说法是在明代,在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的前后。很多文献都记述了明嘉靖年间,欧洲与我国已有了广泛的贸易往来,精巧的欧洲钟表由此进入中国。在利玛窦献给皇帝的礼品中,钟表是重要的一项。此后至清朝四百多年间,西洋钟表都是时髦、奢侈的贵族用品。

网络图片

钟表进口多了,钟表修理技术也成了特殊行业。这些师傅最初从德国请来,在内务府供奉,修皇室钟表,吃皇家俸禄。乾隆年间,修表技术传入民间,有人开始以修钟表为业。道光年间,德国商人在上海开设专门负责销售和维修的钟表店,获利甚丰。光绪年间,宁波“二妙春”钟表店迁至上海,开办了著名的“亨得利”钟表店,不几年,亨得利先后在京、津等大城市又开设数家分店,为钟表的推广、维修培养了大批人才。

网络图片

钟表匠戏称自己干的是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”的行当。一块手表里面有200多个精密配件,有的比芝麻还小,打个喷嚏也许会瞬间消失。因此,修表时必须紧闭一只眼,另一只眼夹一个放大镜,时间一长,钟表匠眼睛会变成一大一小。

过去,在商场门口或闹市街口很容易找到修钟表店,店面很简单,一个四方桌,桌子上放着玻璃柜,里面挂着两三排修好的手表:有浪琴、梅花、英纳格、大罗马、欧米茄等外国名表,也有国产上海、钻石、宝石花、东风、钟山表。桌子有若干个抽屉,每个抽屉里装着修理工具和各个不同品牌钟表小配件。每天清晨,钟表匠捧个白瓷小茶壶,悠闲地坐在四方桌面前,先检查时钟,听听响声,手执油壶,在钟的关键部位滴点油。修表则要戴上放大镜,旋开表盖,拿起镊子,平心静气地把零件一个个拆下来,整齐地排列到一张白纸上,用120号汽油、精致的小刷,初洗、精洗,然后放到白纸上或真空玻璃罩内,小心翼翼地晾干。

网络图片

传统钟表修理技术包括“粘、补、焊、驳、种”五法,碰到名贵手表需要维修,钟表匠会当着顾客的面旋开后盖,细看表中的游丝。高超的钟表匠能把乱成一团、直径只有四分之一发丝粗细的手表游丝,盘整得又圆又平。钟表修好后,他们一般不急于让顾客取走,而是放在玻璃柜里观察几天,在确定钟表行走准确后才收取修理费。

电子表的兴起对机械表市场构成极大的冲击,如今谁有耐心去维修,旧式钟表修理业逐渐从人们视线中消逝,钟表匠被卡在时间的某个齿轮里,钟表店那段辉煌永远留在了老一代人的记忆里。